期刊简介
《中华精神科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主要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 本刊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所有重要数据库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读优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精品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在国内精神科学术期刊内排名领先。 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理论、学术会议纪要、指南、方案和标准、学术讨论、综述、讲座、专题笔谈、国内外学术动态以及学术活动消息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本刊64页,单价25元。统一刊号CN11-3661/R,邮发代号2-69。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3661/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661/R
邮发代号: 2-6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5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1997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精神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3661/R
- 国内刊号:11-366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1997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
- 期刊收录: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中华精神科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主要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 本刊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所有重要数据库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读优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精品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在国内精神科学术期刊内排名领先。 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理论、学术会议纪要、指南、方案和标准、学术讨论、综述、讲座、专题笔谈、国内外学术动态以及学术活动消息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本刊64页,单价25元。统一刊号CN11-3661/R,邮发代号2-69。
1. 基本要求: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逻辑性,有理论或实践意义。文字务求精炼、通顺,数字准确无误。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 000字(包括英文题名、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临床病理(例)讨论、会议纪要、综述、讲座等可视情况而定。
2. 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在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用缩写,最好不设副标题。中英文文题应一致。
3. 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作者单位名称(必须列出科室)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通信作者应列出其姓名、邮政编码、单位(Email地址)。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4)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以上4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及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不宜列为作者。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外籍作者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在论文首页脚注列出通信作者的有关信息。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姓名,并在首页脚注列出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Email地址)。作者署名有争议或投稿后申请变更作者顺序者,需出示单位证明及全部作者签名的作者贡献说明。
4.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应为四段式结构摘要,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统计学数据)、结论(Conclusions)小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英文内容须一致,中文摘要可简略些,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和名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具体到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应列出所有作者姓名;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第一作者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Su Liang*, Liang Shiqiao,Cai Yiyun, Xu Yifeng, Wang Liwei , Shi Shenxu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有通信作者时,在单位名称后另起一行,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样开头,注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和Email地址,例如:Corresponding author: Su Liang, Email: lsu@fuadn.edu.cn。
5.关键词:中、英文摘要下另行列出2~5个关键词。关键词的标引应针对文章所研究的重点内容。请尽量从最新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选取。应特别注意首标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切勿将副主题词当作关键词列出。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由词),必要时可作为关键词使用,但排序应在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亦以MeSH为准,一般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英文关键词(或词组)的首字母大写,各词汇间用“;”分隔。
6.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文内尽量少用(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如:DNA、RNA、HBsAg、PCR、CT、WBC等。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
7. 图表:每幅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如全文只有1幅图或表时,则写作图1或表1。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图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一般为JPG、TIF、EPS格式,数码照片的图像分辨率应在300 dpi或以上,总像素要在150万像素或以上。影像图周围应去掉文字,森林图另附word文档,图中箭头另纸标注,森林图重点标目词宜用中文表述。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
8. 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血压计量单位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Hg),但在文中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Hg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Hg=0.133 kPa)。人体的血药浓度测定,同人体其他检测值一样,分母用L,不用ml或dl。单位符号可以与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人、台、次等)的汉字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如:次/min。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1条,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以只写一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 ng/L±18 ng/L”可以写作“(75±18) ng/L”。正文中时间的表达,凡前面带有具体数据者应采用d、h、min、s,而不用天、小时、分钟、秒。表示离心加速作用时,应以重力加速度(g)的倍数形式表达。例如:6 000×g离心10 min。或者在给出离心机转速的同时给出离心半径。例如:离心半径8 cm,12 000 r/min离心10 min。
9. 数字:执行GB/T 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分节采用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每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1,329.476,5”应写成“1 329.476 5”。但在文字表达中,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书写百分数范围,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30%,不要写成5~30%。书写百分数的公差,中心值与公差用圆括号括起,其后写“%”,如:“(65±2)%”。不得写作“65±2%”。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 cm3。
数值的修约规则参照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为5,而右面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1,3,5,7,9)则进一,为偶数(2,4,6,8,0)则舍弃。如1.050,修约间隔为0.1,修约值为1.0;又如0.350,修约间隔为0.1,修约值为0.4。
同一指标数字的有效位数要一致。对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的数据,要考虑个体的变异,一般按标准差的1/3来确定保留的有效位数。如(3.6±0.42)kg,标准差的1/3为0.14,有效位数在小数点后1位,故应取小数点后1位,即(3.6±0.4)kg;又如(8.6±0.27) cm,标准差的1/3为0.09,有效位数在小数点后2位,故应取小数点后2位,即(8.61±0.27)cm。百分数的有效位数要以分母确定:分母<10,不用百分数表示,宜用分数表示,如5/7;分母10~99,百分数到个位,如57%;分母100~999,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如57.0%;余类推。
10. 统计学方法:研究性论文应写明研究设计和统计学方法。按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统计学符号均用斜体。研究设计:应说明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例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F=6.79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 P>0.05、P<0.05、P<0.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细分为P<0.001或P<0.000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和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95%可信区间。
11. 参考文献:基本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执行,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遇序号连续时,用连字符“-”连接起讫序号),并按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只有1条参考文献时,序号写为1。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姓名按姓前名后书写,同一文献3名及以下者全部列出,3名以上者只列前3名,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如西文加“,et al”日文加“,他”)。题名后请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须著录期号。每条参考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如有doi号须著录在该条文献最后。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
中华精神科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精神科杂志发文量
中华精神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及S100B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并观察利培酮对抗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住院患者90例(患者组),采用单一利培酮4~6mg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并检测血清总抗氧化活力(TA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
作者:陈大春;修梅红;王宁;李艳丽;杨可冰;聂鹰;谭云龙;张向阳 刊期: 2010- 01
-
科技论文应注意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
作者: 刊期: 2005- 02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R受体水平的研究
细胞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研究是较活跃的领域之一[1-3].我们检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白细胞介素2R受体(IL-2R)水平,并探讨其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作者:朱海兵;郭扬波;马崔;侯静;殷青云;胡号应 刊期: 2002- 01
-
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对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1)氟西汀合并利培酮组(以下简称合并利培酮组):在氟西汀(20mg/d)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利培酮(0.5~2.0mg/d).共入组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13)岁.实际完成试验者49例.(2)氟西汀组:单用氟西汀(20mg/d)治疗.共入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
作者:陆峥;李霞;蔡军;江开达;徐一峰;熊祥玉;姚培芬;郭珍;刘帼芳;李华芳;林治光 刊期: 2005- 02
-
晚发性抑郁症和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
晚发性抑郁症(late-onsetdepression,LOD)、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在临床上联系紧密但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我们将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大脑认知储备等方面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姜文颢;袁勇贵;周红 刊期: 2011- 04
-
心理治疗中治疗关系利用状况的初步调查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中治疗关系的利用情况.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治疗关系利用指数(EI)和半定式问卷调查95名心理治疗师.结果EI显示,在大城市(城市人口>200万)工作的治疗师中,性的问题[(11.11±2.50)分]和表现欲望[(6.84±1.88)分]得分高于在小城市(城市人口≤200万)工作的治疗师[(9.55±2.10)分和(6.00±1.89)分],差异有显著性(t=2.929,P......
作者:陈向一;刘铁榜 刊期: 2001- 02
-
克-雅病误诊为癔症一例
患者男,52岁,已婚,农民.渐起进行性视力下降2个月,行为怪异,四肢痉挛近1个月,于2010年7月入住我院.患者在2个月前因患感冒而出现头痛,头昏,全身乏力,失眠,在当地市人民医院诊疗(具体诊断和治疗不详),一度好转,头痛症状稍有改善.不久又出现视物变形,自称外界的事物都变歪了,直的变曲了,圆的变成了方的,当时测视力为1.0,诊断为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来因为视物不清而转厦门某医院住院诊疗,检查视力......
作者:周建平;晏鑫鹏 刊期: 2012- 02
-
微小核糖核酸与精神疾病及精神药物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种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分子,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增殖凋亡等生命活动.近年的研究也显示miRNA的调控障碍以及编码序列的改变与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在内的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精神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与miRNA表达谱的改变有关.我们就目前miRNA在精神疾病及治疗药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燕霞;禹顺英;傅迎美 刊期: 2012- 03
-
加用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用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的首次发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使用利培酮治疗4周后催乳素水平≥60μg/L的患者,在维持原有治疗不变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阿立哌唑5mg/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总疗程12周,研究周期8周(第4~12周末).于治疗第0,4,8,12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含量......
作者:陈海支;钮富荣;钱敏才;俞柏润;沈鑫华;杨身国;钟华;黄卫权;杨胜良;沈仲夏 刊期: 2009- 04
-
中国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抑郁障碍已成为当今我国疾病负担排名第二的疾病,在各类精神心理疾病总负担中高居首位,到2030年,抑郁障碍更将成为中国疾病负担位居第一的疾病[1].作为一种高致残性疾病,抑郁障碍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王刚;胡昌清;丰雷;肖乐 刊期: 2015- 03
动态资讯More >
- 1 氯丙嗪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
- 2 铜介导的氧化-抗氧化作用对抑郁症的调节机制
- 3 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产后抑郁症生物学病因及评估的研究进展
- 5 游戏障碍的研究进展及作为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新诊断分类的争议
- 6 慢性强迫游泳应激对大鼠情绪和脑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7 缺陷型及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比较研究
- 8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死亡11例分析
- 9 双相障碍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 10 D-氨基酸氧化酶激活剂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 11 肝豆状核变性致精神障碍一家系
- 12 沉痛悼念著名精神病学家万文鹏教授
- 13 关注抑郁症领域的“真实世界”研究
- 14 应用抗抑郁药早期的脑电功率变化对疗效的预测
- 15 综合认知训练对社区健康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 16 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形态结构的效应
- 17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关系对照研究
- 18 异丙酚配伍琥珀胆碱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麻醉中的应用
- 19 奥氮平致噎食死亡一例
- 20 分裂样障碍患者的脑磁共振成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