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精神科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主要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 本刊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所有重要数据库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读优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精品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在国内精神科学术期刊内排名领先。 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理论、学术会议纪要、指南、方案和标准、学术讨论、综述、讲座、专题笔谈、国内外学术动态以及学术活动消息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本刊64页,单价25元。统一刊号CN11-3661/R,邮发代号2-69。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3661/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661/R
邮发代号: 2-6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5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1997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精神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3661/R
- 国内刊号:11-366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10省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国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治疗现状.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46家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同时进行药物处方方式的调查.结果(1)在55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躁狂相472例(84.6%),抑郁相86例(15.4%);555(99.5%)例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80.7%),404例(72.8%)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3)躁狂相患者以心境稳定......
作者: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 刊期: 2005- 03
-
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分别评定116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41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认知状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对影响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的临床症状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抑郁症组的长时记忆[(35.28±7.27)分]、短时记......
作者:苏晖;江开达;徐一峰;宋立升;虞一萍 刊期: 2005- 03
-
文拉法辛缓释剂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老年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64例年龄大于60岁的抑郁症首发患者分为文拉法辛组[(75~150)mg/d]和氟西汀组[(20~40)mg/d],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估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情况.结果实际完成观察63例,其中文拉法辛组31例,氟西汀组32例.治疗第2周末,文......
作者:周敏娟;姚立旗 刊期: 2005- 03
-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率及其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调查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及其母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了解弓形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临床症状上的异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252例患者的母亲(患者母亲组)、正常对照组(200名)和非精神疾病的疾病对照组(200例)血清弓形虫抗体水平,并对患者组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结果(1)IgG和IgM抗......
作者:王惠玲;李秋英;王高华;舒畅;王晓萍;刘浩;段金莲;杨相升 刊期: 2005- 03
-
抑郁症患者红细胞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红细胞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活性及其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可能联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1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单相42例,双相68例;患者组)和120名健康人(对照组)红细胞COMT的活性浓度,对测定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患者组男女之间、对照组男女之间,单、双相抑郁两组间的红细胞COMT活性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的红细胞COMT活性频率分布......
作者:闫小华;吴怀安;邓小敏;沈其杰;张宏久;周凡;刘仁刚 刊期: 2005- 03
-
四种抗精神病药对糖代谢及脂代谢的不良影响
目的研究4种抗精神病药对糖代谢、脂代谢的不良影响.方法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分为氯氮平组(30例)、奥氮平组(24例)、利培酮组(29例)和舒必利组(29例),均治疗观察4周.每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胰岛素、C肽,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结果(1)治疗后4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C肽及IR均升高,与治疗前的......
作者:吴仁容;赵靖平 刊期: 2005- 03
-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词语流畅性作业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词语流畅性作业激发图像的特点.方法以词语流畅性作业作为刺激模式,采用组块设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36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及1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功能图像,并进行比较.精神分裂症组中有6例因不合作而被剔除.结果(1)两组激活脑区的范围均较广泛;(2)激活脑区数(个):精神......
作者:刘登堂;江开达;吴彦;刘含秋;姚征宇;徐一峰 刊期: 2005- 03
-
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的改变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体内自由基代谢状况与TD的关系.方法测定119例TD(TD组)、46例非TD(非TD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4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并在TD组中选取46例一般状况与非TD组、对照组匹配的患者进行三组间方差分析;生化指标与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
作者:谭云龙;周东丰;曹连元;邹义壮;张向阳;苏建民 刊期: 2005- 03
-
多巴胺D4受体基因和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相关症状的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和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其相关症状的关系.方法利用Achenbach父母用儿童行为调查表评定139例ADHD患儿(患者组)的临床症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患者组和115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患者组与对照组间DRD4和5-HTT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作者:赵爱玲;苏林雁;张玉虎;唐北沙;朱焱 刊期: 2005- 03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N5,N10-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抑郁症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N5,N10-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期抑郁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8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总Hcy水平和MTHFR基因多态性.患者入组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治疗第6周末评定疗效(HAMD减分率≥50%为有效,0.05......
作者:袁勇贵;李海林;吴瑞枝;叶勤;陆蓉;陈晔;李毅;顾晓瑛;刘阳;张石宁 刊期: 2005- 03
动态资讯
- 1 王刚教授当选国际双相情感障碍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 2 酒依赖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脑干听觉反应及P300异常变化
- 3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 4 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对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
- 5 影响门诊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随访一年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 6 抑郁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7 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在精神科的应用
- 8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9 婴儿期及胎儿期经历地震应激人群成年后的工作记忆研究
- 10 抑郁症临床治愈和用药实践问题的提出
- 11 妊娠期服用氯氮平对新生儿影响一例
- 12 抑郁症首次发病未治疗患者脑半球间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 13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紊乱与抑郁疗效关系的一年随访研究
- 14 抗抑郁药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样本代表性研究
- 15 老年抑郁症患者面孔知觉早期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16 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特点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 17 小胶质细胞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18 精神分裂症患者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基因Val108/158Met多态性与P50感觉门控的关系
- 19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规范化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的研究
- 20 碳酸锂合并托吡酯致中毒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