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精神科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主要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 本刊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所有重要数据库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读优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精品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在国内精神科学术期刊内排名领先。 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理论、学术会议纪要、指南、方案和标准、学术讨论、综述、讲座、专题笔谈、国内外学术动态以及学术活动消息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本刊64页,单价25元。统一刊号CN11-3661/R,邮发代号2-69。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3661/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661/R
邮发代号: 2-6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5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280.00
杂志荣誉 1997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 杂志名称:中华精神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3661/R
- 国内刊号:11-366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氟哌啶醇对雄性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和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对雄性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3月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均分为氟哌啶醇组(20只)和蒸馏水对照组(20只,以下简称对照组).对两组鼠均每日连续灌胃给药,氟哌啶醇组鼠为氟哌啶醇2mg/kg体质量,对照组鼠为与氟哌啶醇组同等容积的蒸馏水.分别在给药第3,6周时每组各随机取10只大鼠与发情期雌鼠进行交配实验,并判断阴......
作者:张志珺;张向荣;成为荣;牟晓冬;谢世平 刊期: 2005- 04
-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因子分析
目的研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患病情况以及不同亚综合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373例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痴呆诊断标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评分为轻、中度,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其精神行为症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法,并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方差极大旋转.结果(1)49.3%(184例)的患者至少出现1种NPI症状;常见的症状有抑郁/心境恶劣(89例,2......
作者:解恒革;王鲁宁;于欣;王华丽;王炜;张晓红;杨丽娟;马腾霄;杨丽君;许贤豪;彭丹涛;张振馨;魏镜;王荫华;贾建平;管小亭;冯锋 刊期: 2005- 04
-
对立违抗性障碍患儿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患者的行为特征.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报告表(TRF)及青少年自我报告表(YSR)对213例ODD儿童和21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1)CBCL:ODD组的社交情况、学校情况及社会能力总分低于对照组,而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和行为问题......
作者:朱焱;苏林雁;刘破资;李素洁;韦臻;黄斌;黄龄;程芊;李飞;周明 刊期: 2005- 04
-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2003年论文引文分析
目的了解引文引用规律、情报吸收能力,以及中国精神病研究领域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特征,为该学科研究人员查阅文献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文章发表的时序,逐篇统计该刊2001-2003年刊载的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结果该刊3年内共刊载271篇论文,其中引文2700条,引文率为97.05%;平均引文9.96条.主要的引文类型分别为期刊(87.89%)和图书(11.44%),期刊类与图书类引文的比......
作者:于光;杨华 刊期: 2005- 04
-
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顶树突及血清皮质酮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结构和血清皮质酮浓度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高尔基染色法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观察慢性强迫游泳应激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顶树突和血清皮质酮浓度的影响.结果应激组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顶树突的总长度[(112±10)μm]短于对照组[(168±3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纯姿;刘少文;李淳;郑晖 刊期: 2005- 04
-
重性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P物质、神经肽Y、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研究
目的从神经递质角度探讨重性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患者组)、40例对照(前列腺增生症、鞘膜积液、腹股沟疝患者及部分健康人,对照组)脑脊液中P物质(SP)、神经肽Y(NPY)、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及5-羟吲哚乙酸含量.结果患者组SP含量[(18±24)ng/L]高于对照组[(9±1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
作者:侯彩兰;贾福军;陈佐明;刘毅;郭新胜;师天元 刊期: 2005- 04
-
广州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调查
目的调查广州市城乡≥65岁人群痴呆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城乡人群进行抽样,用筛查和确诊两阶段法进行调查,实查14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中≥65岁人群共3780人.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的标准诊断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采用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及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障碍协会的标准.结果(1)查出痴呆患者182例,粗患病率为4.81%;其中AD128......
作者:马崔;唐牟尼;郭扬波;韩海英;黄杏梅;黄金满;何炳刚;吴泽俊;苏敬华;卢慧贤;周伟成;郭丽珍;宋心意;谢少珊;李佩芳;沐楠;范妮;邱思武 刊期: 2005- 04
-
儿童孤独症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67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及其父母(父母组)的COMT基因多态性,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方法分析儿童孤独症核心家系COMT基因与孤独症的关系.结果(1)孤独症组COMT基因A/A基因型频率(4.5%)高于父母组(0例),A/G基因型频率(26.9%)低于父母组(38.5......
作者:卢建平;苏林雁;胡纪泽;杨志伟;舒明跃;陈立章;吴怀安;沈其杰;邓小敏;闫小华 刊期: 2005- 04
-
成功老龄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老年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成功老龄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老年人执行认知任务时的脑功能差异.方法对10例成功老龄(成功老龄组)和9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MCI组)患者进行词汇流畅性作业(VFTs)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的VFTs和脑激活结果.结果(1)成功老龄组平均激活强度(F=10.16)大于MCI组(F=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申远;李春波;张明园;翁旭初;吴文源 刊期: 2005- 04
-
儿童青少年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焦虑和抑郁障碍患儿中焦虑与抑郁共病的发生率和行为特点.方法在门诊收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5~17岁儿童青少年,其中单纯焦虑障碍41例(焦虑组),单纯抑郁障碍31例(抑郁组),焦虑与抑郁共病31例(共病组).由父母、儿童、医师分别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
作者:苏林雁;刘军;苏巧荣;黄广文;曹枫林;任颖 刊期: 2005- 04
动态资讯
- 1 首次发病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度属性对比研究
- 2 大鼠抑郁性神经症模型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研究
- 3 综合治疗治愈妄想性缄默症一例
- 4 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治疗中重度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
- 5 慢性冷水游泳应激对大鼠海马、前脑皮层神经颗粒素含量的影响
- 6 第三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纪要
- 7 孤独症患者染色体亚端粒的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 8 焦虑和抑郁三种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
- 9 抑郁症患者可乐定快速眼运动睡眠抑制试验的对照研究
- 10 氯胺酮单次给药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 11 文拉法辛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区可塑性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 12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灰质结构研究
- 1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 14 影响利培酮治疗Tourette综合征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15 母孕期遭受应激对后代心身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精神分裂症雌激素功能不足假说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研究进展
- 17 酒精戒断反应致呕血、癫痫大发作一例
- 18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慢性轻度应激抑郁症大鼠糖水摄入量及脑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 19 组胺能系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20 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2016解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