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精神科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疾病专业性学术刊物,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新的或更深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成就,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主要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 本刊是国内核心期刊之一,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国内所有重要数据库录用。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读优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精品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在国内精神科学术期刊内排名领先。 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理论、学术会议纪要、指南、方案和标准、学术讨论、综述、讲座、专题笔谈、国内外学术动态以及学术活动消息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本刊64页,单价25元。统一刊号CN11-3661/R,邮发代号2-69。

往期目录

首页>中华精神科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精神科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3661/R
  • 国内刊号:11-3661/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1997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二等奖期刊收录: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年第01期

1999-2015年天津市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王德征;张辉;徐忠良;宋桂德;张颖;沈成凤;王冲;薛晓丹;张爽;江国虹

关键词:自杀, 死亡率, 人群监测,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了解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自杀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特点,为自杀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全死因监测数据,统计天津市居民自杀死亡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之间自杀死亡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趋势.采用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年龄别、性别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1999-2015年天津市自杀粗死亡率为4.76~4.07/10万.1999-2006年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28~2.59/10万,呈下降趋势(Z=-9.37,P<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7.80%;2006-2015年自杀标化死亡率为2.59~3.00/10万,呈上升趋势(Z=2.15,P=0.032),APC为1.54%.1999-2007年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77~2.86/10万,呈下降趋势(Z=-7.43,P<0.01),APC为-6.89%;2007-2015年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2.86~3.49/10万,呈上升趋势(Z=3.13,P=0.002),APC为3.44%.1999-2006年女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79~2.04/10万,呈下降趋势(Z=-6.85,P<0.01),APC为-7.82%;2006-2015年女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2.04~2.50/10万,呈平稳趋势(Z=-0.16,P=0.871).1999-2015年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总体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升高,自杀死亡率逐渐升高.1999-2007年城市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09~1.94/10万,呈下降趋势(Z=-5.45,P<0.01),APC为-6.15%;2007-2015年城市自杀标化死亡率为1.94~2.44/10万,呈平稳趋势(Z=1.43,P=0.154).1999-2005年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为5.65~3.03/10万,呈下降趋势(Z=-7.55,P<0.01),APC为-9.70%;2005-2015年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为3.03~3.73/10万,呈上升趋势(Z=2.69,P=0.007),APC为1.71%.除2005年,农村各年份标化死亡率高于城市(P<0.05).天津自杀死亡方式前6位分别为自缢(32.09%)、服用农药(28.30%)、跳楼(12.88%)、自溺(8.87%)、服用药物(6.81%)和锐器伤(2.93%).自缢为男性、城市主要的自杀方式,服用农药为女性、农村主要的自杀方式.女性自溺及服用药物自杀的比例高于男性(P<0.05).城市地区跳楼、自溺所占构成明显高于农村地区(P<0.01).结论 1999-2015年天津市居民自杀死亡率呈1999-2006年明显下降,2006-2015年微弱上升的阶段性特点;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男女之间、城乡之间自杀死亡的方式不同.应根据人群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自杀的一级预防,加强可预防自杀工具管理,加强自杀院前急救,减少自杀的死亡.